國際在線消息:2014年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等情況,並答記者問。
  張永利:第一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是2003年完成的。為進一步摸清“家底”,掌握濕地資源動態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地強化濕地保護政策,我們從2009年開始組織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本次調查歷時5年,到2013年結束。制定了專門技術規程和技術標準,組建了國家和省級濕地調查領導小組,確定了技術支撐單位和質量檢查單位。在遙感數據全國覆蓋的前提下,運用3S技術與現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統一採取了遙感數據室內判讀、現地驗證和實地調查、調查結果室內修正的工程流程。調查共投入2.2萬人,近4億元,獲取成果數據2.6億條,包括濕地類型、面積、分佈、受威脅情況和生態狀況等方方面面信息。由包括8位院士在內的多學科、多行業專家組成的成果鑒定委員會認為,調查成果科學、準確、真實、可靠。
  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率(即濕地率)為5.5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 。其中,自然濕地面積4667.47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87.0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
  根據《濕地公約》定義,本次調查將濕地分為5類,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579.59萬公頃,河流濕地1055.21萬公頃,湖泊濕地859.38萬公頃,沼澤濕地2173.29萬公頃,人工濕地674.59萬公頃。前4類為自然濕地。
  從分佈情況看,青海、西藏、內蒙古、黑龍江等4省區濕地面積均超過500萬公頃,約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50%。我國現有577個自然保護區、468個濕地公園。受保護濕地面積2324.32萬公頃。兩次調查期間,受保護濕地面積增加了525.94萬公頃,濕地保護率由30.49%提高到現在的43.51%。
  對調查成果的分析表明:我國的淡水資源主要分佈在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庫塘濕地之中。濕地維持著約2.7萬億噸淡水,保存了全國96%的可利用淡水資源,濕地是淡水安全的生態保障。
  我國濕地有濕地植物4220種,濕地植被483個群系;脊椎動物2312種,隸屬於5綱51目266科,其中濕地鳥類231種。濕地是“物種基因庫”。
  濕地凈化水質功能十分顯著。每公頃濕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我國濕地為降解污染髮揮了巨大的生態功能。
  我國濕地儲存的泥炭對應對氣候變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若爾蓋濕地面積80萬公頃,儲存的泥炭高達19億噸。
  調查結果也反映出,我國濕地保護還面臨著濕地面積減少、功能有所減退、受威脅壓力持續增大、保護空缺較多等問題。此外,從管理角度看,國家還未出台濕地保護條例,濕地保護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科技支撐十分薄弱,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有待提高。
  濕地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李克強總理1月7日在國家林業局報送的《關於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有關情況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濕地是重要的生態資源,此次調查摸清了“家底”。有關部門要形成合力,完善濕地保護制度體系,依靠科技多措並舉,遏制濕地減少、退化勢頭。
  汪洋副總理也作了批示,要求: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濕地立法,健全保護制度,進一步提升我國濕地保護工作水平,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總體看,我國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濕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國上下更加重視和支持濕地保護工作。為履行《濕地公約》和加強濕地保護,我們將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擴大濕地面積”的要求,積極推進濕地立法,健全濕地保護管理制度,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進一步擴大濕地保護面積,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充分發揮濕地在維護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  (原標題:國家林業局:中國濕地面積10年減少近340萬公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l74tlayv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